【概述】:
产后腹痛指产妇分娩后所出现的小腹疼痛,亦名“儿枕痛”,经产妇较初产妇为重,--般.3~4天后,即自行消失,称为“宫缩痛”不需治疗,但个别严重者则需进行治疗。
《景岳全书》“产后腹痛,最当辨别虚实,血有留瘀而痛者,实痛也:无血而痛者,虚痛也”。《医宗金鉴》:“产后腹痛,若因去血过多而痛者,为血虚痛:若因恶露去少及瘀血壅滞而痛者,为有余痛……若因风寒乘虚入胞中而作痛者,必见冷痛形状。”
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产后宫缩过强引起的腹痛。
【症状】:
(1)血虚:小腹绵绵作痛,腹部柔软喜按,恶露色淡量少。头晕心慌,腰骶坠胀,舌质淡红,脉象细弱。
(2)血瘀:小腹疼痛拒按,恶露少而不畅,色黯有块。舌质黔红,舌边紫。脉象细涩。
(3)寒凝:小腹冷痛拒按,时觉抽掣,得温痛缓,恶露下而不畅。面色青白,四肢不温。舌质助淡,苔白滑,脉象沉迟或弦紧。
【艾灸取穴】:
产后腹痛常规灸法
穴位 | 命门、中极、关元、气海、阴交、神阙、中脘、太冲、曲泉、期门、复溜、膈俞、肾俞、三阴交、血海、归来、足三里 |
顺序 | 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、先灸头部后灸四肢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。 |
灸法 | 每次选3-5穴。让患者取合适体位,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。每个穴位灸15—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。每日灸1~2次,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,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。 |
【病因分析】:
(1)血虚产后腹痛:多由素体血虚,或产后失血过多,血海陡虚,胞宫挛缩而引起。其辨证要点是:小腹绵绵作痛,痛而喜按,伴有头晕耳鸣,腰骶坠胀,舌淡脉虚等症。
(2)血瘀产后腹痛与寒凝产后腹痛:虽然同为实证,具有小腹疼痛拒按,恶露少而不畅的共同特点,但病因、病机不同。血瘀产后腹痛,一般多由瘀血滞留、胞宫收缩受阻而引起,寒凝产后腹痛,则多由产时受寒、胞脉瘀阻所致。其临床鉴别要点是:血瘀产后腹痛,多为小腹疼痛拒按,且疼痛较剧,寒凝产后腹痛,多为抽掣作痛,扪之小腹冷,得温则痛缓,另外,前者兼见舌质黯红,舌边紫,脉细涩:后者兼见四肢不温,舌质黯淡,苔白滑,脉象沉迟或紧等。
【案例】:
【艾灸体会】:
产妇在产后应消除恐惧与精神紧张,注意保暖,切忌饮冷受寒。
密切观察子宫缩复情况,注意子宫底高度及恶露变化。如疑有胎盘、胎衣残留,应及时检查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