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概述】:
前阴生疮,疮面多有秽浊之物,边缘消楚,触之疼痛称阴疮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多次述及“阴蚀”。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-妇人杂病脉证并治》论述了妇人“少阴脉滑而数者,阴中即生疮”,并以狼芽汤洗治:张介宾《景岳全书》总结:“妇人阴中生疮,多湿热下注,或t情化火,或纵情敷药,中于热毒”,为后世治病求本,治疗阴疮奠定了基础。本病多见于西医的外阴溃疡、前庭大腺脓肿。
【症状】:
(1)肝胆湿热:起病较急,前阴有多个大小不等之疮,灼热疼痛,并有黄色秽浊之物,常伴有目涩不爽,耳鸣耳聋,口苦咽干,胁肋胀痛,带下腥黄,色腥臭,小便黄浊,大便不畅等症状。舌苔黄腻,脉弦数。
(2)脾胃积热:发病较急,阴疮灼热疼痛较剧,亦可见到大小不等之口疮,热痛亦甚,常伴有口干口臭,渴欲饮冷,牙眼肿痛,心中烦热,面红目赤,舌红苔黄,脉洪数或滑数。
(3)肝肾阴虚:起病较缓,阴疮时轻时重,缠绵不愈,常伴有头晕目眩,两目干涩,视物不清,颧红口干,烦热盗汗,耳鸣耳聋,腰膝疫软,月经不调等症状。舌红少苔,脉沉细数。
(4)外伤邪毒:先有阴部破损,后可破损处生疮,疮处肿胀发热,疼痛较剧,时流脓血水,甚则形成瘘管,或见发热身痛、口干口苦等症状二舌红苔薄黄,脉滑数。
【艾灸取穴】:
阴疮常规灸法:
穴位 | 大椎、曲骨、曲池、太冲、阳陵泉、肝俞、肾俞、次髎、血海 |
顺序 | 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、先灸头部后灸四肢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。 |
灸法 | 每次选3-5穴。让患者取合适体位,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。每个穴位灸15—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。每日灸1~2次,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,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。 |
【病因分析】:
(1)肝胆湿热阴疮与脾胃积热阴疮:均属实证,肝之经脉下络阴器,肝胆湿热下注,蕴滞不解,腐剥前阴,故而生疮,并有黄色秽浊物渗出,及带下色黄腥臭,小便黄浊等症状。肝脉布胁而上达咽喉,并连目系,故可兼见咽干、目涩、口苦、胁肋胀痛等症。脾胃积热阴疮与肝胆湿热阴疮有别,此是热邪为患,而彼则既有热邪又有湿阻。脾开窍于口,阳明胃脉挟口环唇,脾胃之疾亦可累及于口。今脾胃积热,下蚀于阴则生疮,上灼于口亦可生疮,且灼热疼痛尤较明显。如口干口臭,渴欲饮冷,牙龈肿痛等脾胃积热症状亦常出现。
(2)肝肾阴虚阴疮:此为虚证。肾开窍于二阴,肝之经脉下络阴器,肝肾阴虚,内热熏灼,亦可发生阴疮,病程缠绵,久治不愈,这是本症的主要特征。由于肝肾阴虚,精血不足,虚火上炎,故见头晕目涩,五心烦热,颧红咽干等症状。
(3)外伤邪毒阴疮:多因阴痒抓搔,或乘骑不慎,或粗暴性交等,致使女阴破损,邪毒自破损处内侵,发为阴疮。其临床特点为:先有阴部破损,后生阴疮。轻者仅局部生疮,重者可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:若日久不愈,阴疮蚀浸周围健康肌肤,可形成瘘管。
【案例】:
【艾灸体会】:
艾灸外治阴疮,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,可缩短疗程。尤其是方法简便,易于患者接受及推广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