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艾灸病例库 > 妇科 >

 

阴吹

    【概述】:
    阴吹指妇女阴户中时时排气,籁籁有声,状如矢气者。 《金匮要略》“胃气下泄,阴吹而正喧,此谷气之实也,膏发煎导之”。 《医学顾问大全》云:“谷气不能上升清道,复不能循经下走后阴,阴阳乖僻,遂使阴户出声,如谷道转气状,是为阴吹病”。

    【症状】:
    (1)胃燥津亏:阴吹籁籁有声,口燥咽干,大便燥结,腹部胀满,小便黄少,舌质红,苔黄,脉滑数。 (2)气虚:阴吹声音低沉,时断时续,时甚时微,头晕神疲,四肢乏力,气短懒言,胃脘痞闷,或有小腹坠胀,面色咣白,舌质淡,苔白,脉细弱。 (3)痰湿:阴吹如转矢气,带下量多,色白质稀无味,胸闷脘痞,口腻痰多,心悸气短,舌质淡,苔白腻,脉细滑。 (4)气郁:阴吹有声,时轻时重,精神忧郁,烦躁易怒,胸胁胀闷,少腹作胀,嗳气食少,时欲叹息,夜寐不安,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细弦或弦涩.

    【艾灸取穴】:

    阴吹常规灸法

    穴位 曲骨、气海、阴交、神阙、中脘、太冲、期门、大肠俞、三阴交、阴陵泉、天枢、足三里
    顺序 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、先灸头部后灸四肢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。
    灸法 每次选3-5穴。让患者取合适体位,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。每个穴位灸15—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。每日灸1~2次,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,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。
     

    【病因分析】:
    (1)胃燥津亏阴吹与气郁阴吹:两者病因病机备不相同,胃燥津亏阴吹,是由素体阳盛,或外感热邪,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,热盛灼津,致阳明阴液不足,胃燥便坚,谷道欠通,腹部胀满,谷气反其常遭,通走前阴而致阴吹籁籁有声。气郁阴吹,是因素性抑郁,或暴怒伤肝,肝气不舒,气机紊乱,痞塞中焦,脾胃升降失常,谷气不循常道,从前阴而出,故令阴吹有声,时轻时重。辨证要点:胃燥津亏阴吹是由胃热肠结灼伤津液而致,故见口燥咽干,大便燥结,腹部胀满,小便黄少,舌质红,苔黄,脉滑数等肠胃燥热之症。而气郁阴吹是肝气不舒,气机紊乱,痞塞中焦,脾胃升降失常所致,故可见精神忧郁,烦躁易怒,胸胁胀闷,少腹作胀,嗳气食少,时欲叹息,夜寐不安,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细弦或弦涩等肝气不舒,肝气犯胃之症。 (2)气虚阴吹与痰湿阴吹:前者属虚证,后者属虚中夹实证。气虚阴吹,是由多产或素体虚弱,或劳倦伤脾,脾失健运,气血大虚,致中气下陷,运行无力,腑气不循常道,从前阴而出,而致阴吹。其声音低沉,时断时续,时甚时微,痰湿阴吹,是因素体肥胖,痰湿内盛,或过食肥甘,脾失健运,痰湿内生,或脾胃虚弱,素有痰饮蓄积中焦,阻于谷道,腑气不循常道从前阴而出,而致阴吹。辨证要点:气虚阴吹,头晕神疲,四肢乏力,气短懒言,胃脘痞闷,或有小腹坠胀,面色咣白,舌质淡,苔白,脉细弱等脾气虚之征。痰湿阴吹可见胸闷脘痞,口腻痰多,心悸气短,舌质淡,苔白腻,脉细滑等痰湿内停之征。

    【案例】:

    【艾灸体会】:
    要注意产后调理,食用一些益气健脾活血的中药,让产道尽快恢复;此外,要注意外阴清洁,日常要用pH4弱酸性女性护理液清洗外阴,维护阴道自洁功能。避免不洁性生活,以防感染病菌;饮食上,可食用党参、茯苓、淮山、陈皮、扁豆等健脾的食物,经常饮鸡汤,鸡汤有扶正的功效,对产妇恢复身体非常有益;最后,保持大便通畅。

    长按二维码查看病例:【阴吹】
    免责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