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艾灸病例库 > 肛肠科 >

 

肛门痈肿

    【概述】:
    肛门痈肿,即肛痈,是指肛门直肠周围热毒蕴积,形成脓肿,溃而成漏的症状。多因过食肥甘、辛辣、醇酒等物,湿热内生,下注大肠,蕴阻肛门;或肛门破损染毒,致经络阻塞,气血凝滞而成。也有因肺脾两虚,湿热乘虚下注而致。 本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 肿。其中发于肛门旁皮下者称肛门旁皮下脓肿:发于坐骨直肠窝者称坐骨直肠窝脓肿:发于骨盆直肠间隙者称骨盆直肠间隙脓肿:发于直肠后间隙者称直肠后间隙脓肿。

    【症状】:
    (1)实热蕴积:多发病急骤,肛周突然出现形如桃李的肿物,红肿热痛,拒按,继则迅速肿胀突起,多数5~7日成脓,溃后脓多稠厚,色呈黄绿,夹有血液,伴全身发热恶寒,大便秘结,小便短赤,口渴喜饮,舌红苔黄,脉滑数洪大等。 (2)虚热结聚:多起病缓慢,病程迁延日久,肛周肿物红肿不堪,疼痛轻微,稍有低热,约l0~30日成脓,溃后脓清色白,晦黯臭腥,如米粥粉浆,淋漓不断,常夹有败絮状物质,疮口平塌,伴有潮热盗汗,疲倦食少,劳嗽咯血,脉细数无力等。 (3)寒邪凝滞:起病经年累月,肛周肿物形成缓慢,不红不热,按之坚硬如石,溃后脓清如污水,不时而下,伴有形寒肢冷,倦怠食少,少气懒言,脉沉紧等。

    【艾灸取穴】:

    肛门痈肿常规灸法

    穴位 长强、命门、灵台、身柱、大椎、关元、阴交、支沟、孔最、合谷、曲池、行间、太溪、肺俞、肾俞、委中、三阴交、阴陵泉、天枢
    顺序 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、先灸头部后灸四肢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。
    灸法 每次选3-5穴。让患者取合适体位,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。每个穴位灸15—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。每日灸1~2次,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,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。

    【病因分析】:
    本症主要为肛周疼痛,肿胀,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,临床上当先分清虚实,再行治疗。实证:局部红肿热痛,病情发展迅速,溃后脓液色黄稠厚,带有粪臭味,伴全身不适,寒热交作,大便秘结,小便短赤,舌苔黄腻,脉弦滑数。虚证:局部红肿热痛不甚,成脓较慢,溃后脓液淡白稀薄,不臭或微臭,疮口凹陷,全身倦怠无力一般不发热或有虚热,舌苔薄腻,脉弦细或濡缓。具体辨证如下。 (1)实热蕴积肛门痈肿:多由感受风火湿热毒气,或过食醇酒厚味,致实热蕴积肛门直肠周围而成。其特点是:起病急,来势凶猛,肿胀高突,色红剧痛,成脓迅速,溃后易散,脓汁稠厚色黄绿,便秘尿赤,寒热交作,舌红苔黄,脉滑数洪大。 (2)虚热结聚肛门痈肿:多由肺痨日久,下传肛门直肠周围,或房劳过度,肝肾阴亏,或思虑忧郁,伤及心脾,致热毒乘虚结聚肛周而成。其特点是:起病缓,病程长,痈肿不高,皮红不甚,疼痛不剧,发热不甚,成脓迟,溃后其脓清稀色白,如米粥粉浆,潮热盗汗,痨嗽咯血,消瘦颧红,脉细数。 (3)寒邪凝滞肛门痈肿:多由忧思伤脾,房劳伤肾,致元阳受损,寒邪阴毒凝滞肛周而成,其特点是:发病经年累月,肿物形成缓慢,不红不热,按之坚硬如石,溃后脓清如污水,形寒肢冷,倦怠少气,脉沉紧。 总之肛门痈肿由热邪毒气所致者临床多见,亦有因寒邪阴毒凝滞而成者。而实热、寒凝迁延日久,可由实转虚,而转成虚热,虚寒之证。 此外,本症还应与血栓外痔相鉴别: 血栓外痔:于肛门旁也有一个包块,疼痛也较重,但其颜色紫黯,范围较小,触之较硬,不化脓,无波动感。

    【案例】:

    【艾灸体会】:
    艾灸治疗肛门痈肿具有较好疗效,尤其对早期肛痈疗效更加明显,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,患者须注意适当休息,保持良好稳定的情绪,避免大怒和抑郁,饮食宜清淡,富于营养易于消化,忌食辛辣厚味温燥之品,忌饮酒,保持大便通畅和局部清洁。

    长按二维码查看病例:【肛门痈肿】
    免责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