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概述】:
流泪是指泪液没有节制,自行滋出眼外。本病记述始见于《素问-解精微论》:“风见则泣下”。 《神农本草经》称之为”泪出”,“泣下”。王肯堂在《证治准绳-七窍门》中将本病归纳为四类。即为“迎风冷泪”、“迎风热泪”、“无时冷泪”和”无时热泪”’。
因情志变化而引起的泣涕并下,属生理变化的流泪。若因外邪客扰,或肝胆实火导致的外障眼病,火邪引动其水,亦会形成热泪不止。如暴风客热之热泪如汤,或凝脂翳之眵泪如糊,均不属本篇讨论范围。
【症状】:
(1)肝经虚寒:主要表现为遇风则冷泪频流,形体消度,面色无华,唇淡甲白。舌淡脉细。甚则伴有形寒肢冷,口中和,舌质淡,苔白润,脉沉迟。常见于年高血虚之人。属“冷泪”范畴。即迎风冷泪。
(2)肝经风热:主要表现为双目赤涩,见风则流热泪,口鼻干燥,头晕耳鸣。舌质红,苔薄白,脉弦细数,属“热泪”范畴。即迎风热泪。
(3)肝肾两亏:主要表现为常流冷泪,遇寒更甚。初期冷泪时止,久则冷泪常流。伴有头晕目眩,视物不清,耳鸣耳聋,失眠遗精,服腿酸软。舌苔白,脉细弱,亦属“冷泪”范畴。即无时冷泪。
(4)阴虚火旺:主要表现为日间常流热泪,夜则两目干涩,伴有头晕目暗,舌质红,苔薄白或薄黄,脉细数,亦属“热泪”范畴。即无时热泪。
【艾灸取穴】:
流泪常规灸法
穴位 | 养老、颧髎、合谷、太冲、阳白、风池、光明、攒竹、肝俞 |
顺序 | 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、先灸头部后灸四肢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。 |
灸法 | 让患者取合适体位,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。每个穴位灸15—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。每日灸1~2次,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,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。 |
【病因分析】:
(1)肝经虚寒流泪:多由肝血不足,不能上荣于目,目窍空虚,风寒乘虚而侵,寒邪凝滞,遇风则动,冷泪频出,故有“迎风冷泪”之称。 《圣济总录-目风泪出》提到:“肝开窍于目,其液为泪,肝气既虚,风邪乘之,则液不能制,故泪常出,
冲风则甚也。”常见于年高体虚之体,泪多伤肝,久则难治。
(2)肝经风热流泪:多由肝经蕴热,复感风邪,内外合邪,风热相搏,上攻于目,致迎风颇流热泪,故有“迎风热泪”之名,若风热化火,火热炎蒸于上,可见两目赤涩,口鼻干燥,头晕耳鸣。与肝经虚寒流泪的证候显然不同.
(3)肝肾两亏流泪:多由房事不节,精血衰少,或喜悲伤,常喜哭泣,伤阴耗液,致肝肾两亏,阴损及阳,泪液不能控制。临床表现为冷泪频流,遇寒泪下更甚,故有“无时冷泪”之名。阴阳两虚,兼见两目干涩,视物昏花,耳鸣耳聋,头晕目眩,
腰腿疫软,失眠遗精等症。与肝经虚寒的症候有轻重之别
(4)阴虚火旺流泪:多由肝肾阴虚,水不济火,虚火上炎所致。 《证治准绳-无时热泪》说:“盖肝胆肾水耗而阴精亏涩,及劳心竭意,过度深思,动其火而伤其汁也,故血虚膏液不足,人哭泣太伤者,每每恩此”。临床表现为昼间热泪频频,故有“无时热泪”之名。头晕目昏,两目于涩等虚热征象,可与肝经风热流泪的症候相鉴别。
流泪一症,不外乎冷泪和热泪之分。热泪多因于火:冷泪多因于寒。迎风热泪乃肝经蕴热,复感风邪而发,无时热泪乃肝肾阴虚,虚火炎蒸所致。迎风冷泪乃肝血不足,风寒外乘而成:无时冷泪乃肝肾阴亏,阴损及阳所致。
【案例】:
【艾灸体会】:
艾灸治疗此症有很好的疗效。